幼兒的自主發(fā)展需要有自由的活動空間,我們?yōu)橛變簞?chuàng)設、提供這樣的空間:為了幼兒有更多的自主學習、探索的空間,在幼兒面前,我們不妨“被動些”、“遲鈍些”,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自由地生活,從自由的、自主的環(huán)境、活動、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因此,在我園p-steam活動引領下,我們力求融入自主性理念,讓幼兒學會自由選擇、自主探索、自我管理。本文以此為著眼點,從實踐出發(fā),分析創(chuàng)設良好自主探究環(huán)境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自主性;探索;空間
一、以鏡為見——觀察幼兒自主、自由探索之現狀
鏡頭一:“自由”,但充滿危險元素
疫情過后,久久未來到幼兒園的孩子,再次迎來了感受幼兒園溫暖的機會。但是,會發(fā)現這一次有的孩子由于對活動的渴望,對前期長時間居家的約束,在自由活動中明顯“活”起來了。有的孩子在走廊上“搏斗”;有的探著身子在陽臺上觀望;還有的不經意拾起草坪上的石頭,扔向前方“目標”。
鏡頭二:“自由”,但并不快樂
“喂!快來,抓住他,他是‘僵尸’大班的小朋友大聲地呼叫著。“好的,收到,馬上前來支援。”只見幾個孩子,有的從滑梯加速下滑,然后直奔求救現場;有的跨越小屋,超近道去支援,還有的孩子尋聲也跟過去了。此時,幾個孩子正將“僵尸”困住,有的孩子旁邊學“奧特曼”的標志動作,有的孩子用手壓制住“僵尸”的肩膀,還有的孩子在一旁巡視,是否有其他的“僵尸”同伙。另一邊,守在滑梯一側保護安全的老師,看見孩子還沒有回來,探頭一看,見狀大步走過去。有的孩子發(fā)現了老師,沒出聲悄悄地轉移了陣地;有的看了老師幾眼,走開了;當然還有融入在其中的孩子,還未發(fā)現老師已來,正笑著看他們。一瞬間,孩子們開始了悄無聲息地大轉移,又回到了所謂的正軌——玩滑梯。
鏡頭三:尋找,“自由”的一片天
最近總是發(fā)現,班級的公用衛(wèi)生間里總會間斷性地來幾位小朋友。起初,還沒留意。當我巡查幾次返回時,卻聽見了里邊窸窸窣窣的笑聲。于是,我提醒了該園的班級老師,悄悄地推開外門,再拉開門簾。眼前的一幕真是讓我哭笑不得更讓班級的老師傻眼:幾個孩子蓬松著頭發(fā),圍著一個小女生,一邊拉著衣服,一邊看著女生手里漂亮的貼紙,她正在開展分享活動。有的想拿她的貼紙,有的在開心地聽,還有的正在和她熱火朝天地嘀咕交流。此時,看到我們發(fā)現了她們的秘密,孩子們紛紛抬起頭緊張兮兮地看著我們,繼而又不約而同地回躲開。
二、追溯鏡頭——探究探索亂象、錯位表征之溯源
(一)“自由”,但無所事事
透過“鏡頭一”,發(fā)現孩子們一到自由活動的時間就得到“解放”?梢噪S意地玩耍。女孩子喜歡三五成群地做游戲、說悄悄話。而男孩子由于天性好動、頑皮些,在經過了一個稍安靜的活動后,想動一動。但除了與同伴打打鬧鬧以外,又無事可做。
(二)“自由”,但并不自在
透過“鏡頭二”,發(fā)現老師成了不受歡迎的人?赡苡捎谄綍r比較關注幼兒的安全,要求孩子的活動需在老師的視線范圍內。所以在老師的這種所謂的“監(jiān)控”中,孩子往往變得放不開手腳,反而悄悄轉移“活動現場”,此種環(huán)境、氛圍下,孩子何來真正的自由活動可言?
(三)躲避,才能獲“自由”
透過“鏡頭三”,可以很好地詮釋著“哪里有政策,哪里就有對策”。老師為了確保安全,孩子的很多行為都被限制了,然而孩子有自由活動的愿望與需求。于是,廁所、樓道、角落,只要老師稍有未顧及之處,總會有幾個孩子,見縫插針,尋找另一片“自由天地”。
三、整裝待發(fā)——巧拽教育循環(huán)、善誘環(huán)境之契機
藍院兒,一所有著悠久歷史的軍隊園,這里的孩子有著驚人的創(chuàng)造力。他們用木頭搭帳篷、房子;在灌木叢中、迷宮里捉迷藏、捕捉蝴蝶、玩泥巴;在水溝、草坪里找寶藏、想象創(chuàng)造……在這里,他們學會了自己找伙伴,找空間,找創(chuàng)意,找原材料,并逐漸發(fā)展為自主;計算時間、完成創(chuàng)作、整理歸位等高階思維下的一系列活動。在這一教育場域下,教師不再是控制話語權的主宰者,而是幼兒活動材料的提供者和準備者,兒童活動的參與者和協作者,兒童行為的觀察者和記錄者。
(一)給孩子建立一個民主、自由、有安全感、易于合作的環(huán)境
1.物質環(huán)境——做孩子持久的支持者和合作者
孩子的興趣沒有絲毫預設的成分,或許有些行為破壞了常規(guī),打亂了正;顒樱T多的“越軌”行為,正是幼兒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的表現。這就恰恰需要教師智慧的支持和合作,促使孩子的探索活動深入與持續(xù)。
在工程項目中,總是會遇到各種限制條件,技術上的、人事上的,必然會有不順,如果整天抱怨,這個工程必將失敗。如何克服條件的限制、如何與同伴達成共識共同解決問題,這些都是需要在不同的試錯中慢慢學會的....我園大班孩子的《面包窯》是《鳳凰小廚》下的小工程項目,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想建一座好用的窯又絕不簡單:它涉及到數學、幾何、物理形體、測量、時間和空間垂直、三角形及拱形的力學特點、空間設計,還有裝飾美學。任何一點有問題,都會影響最后的功能和效果。
泥土,稻桿,細沙這些自然材料如何選擇,顆粒大小,混合比例,黏度……同時進行理論學習和經驗積累。
為什么最內層的土團不能加稻草?
——因為在面包窯開火時,稻草會被點燃,孩子們馬上想到。
為什么要把稻草跟黏土按比例混合?
——孩子們開始對比純黏土和添加稻草的黏土的韌性,原來,稻草的作用類似水泥建筑里的鋼筋。
隨著活動的不斷推進,孩子們從設計圖紙到拾取材料、和泥砌磚,以為一切順利之時現場卻發(fā)生著一系列微妙的變化。面對傾倒、漏風、簡陋的窯,孩子們體會到了平面設計與實際建造并非同一層次。此時,有的孩子選擇嘆息;有的孩子選擇向老師求助;有的孩子選擇一遍遍地嘗試;當然,還有的孩子選擇是打破:
孩子們再一次檢查建造面包窯的所有材料,學習使用水平尺、捏土團,利用沙模制作內部空間,學習面包窯熱傳遞原理以及窯體內部火路結構,探索熱能的運用等等,調整著自己的“過失”
試想,面對“搗蛋”、“破壞規(guī)則”的孩子,我們能否停一停。教師一味地責怪,孩子不敢有新的疑問與創(chuàng)舉,探索和創(chuàng)新的機會也會被扼殺在搖籃中。嘗試著慢一點,去了解、領悟、智慧地支持一下,我們終將會驚奇地發(fā)現:孩子可能從低階轉向高階,從簡單趨向復雜,從表象走向內里。
2.心理環(huán)境——予孩子浸潤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在感受孩子的學習過程中,除了作戰(zhàn)中需要一直保持著對孩子學習狀態(tài)進行觀察的“第三只眼”之外,為學習者提供穩(wěn)定的支持和安全的學習環(huán)境,也是讓學習者到達心流狀態(tài)的一個重要因素。這要求教師對于孩子有足夠的信任。p-steam下,不是自我洗腦式的雞湯,而是建立在對“知識”和“學習”的概念的批判性思考。
如,大班《不一樣的“我”》換裝項目活動。應孩子們的要求,在萬圣節(jié)后舉辦一場自己的專屬換裝舞會。在項目素養(yǎng)的熏陶下,孩子們和老師一起商量、籌劃著……經過投票,孩子們確定了四條主線:籌備節(jié)目、準備服裝、布置換裝現場、游園。整個過程,孩子們的身影穿梭在其中:前期分析——成立4個項目組——節(jié)目籌備——舞臺設計——舞臺布置——自制時裝——時裝秀。于是,一場熱鬧的、有“預謀”的改造項目正在白熱化進行中。
但在舞臺布置環(huán)節(jié),孩子們遇到了麻煩:墻頂和教室大門,無法裝飾?老師在第一時間了解到信息,組織小組開始了一番商討,得出了解決辦法:碟桌子、做簡易伸縮棍、人工滑動裝置、軍體架等。于是,有的孩子開始搬運,搭高接近目的地;有的則開始制作籌劃自己的“自動伸縮裝備”,架在軍體架上的孩子并利用“滑輪原理”系繩子,升籮筐,慢慢地教室的高處逐漸被一一“占領”。
在跨領域里,孩子沉浸在自我打造的幸福喜悅中,重塑著自己,扔掉自己過時的知識、技能、經驗、假設,重新審視眼前面臨的問題。而教師冷靜地了解孩子,沒有嫌麻煩、不怕承擔危險。而是借這一契機,適時引導孩子如何在自主解決問題的同時,建立安全防護意識與強化自主防護行為,且在這一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新經驗和新技能,繼而獲得新的發(fā)展。
(二)自由 投放——有效、多樣、層次、安全的材料
1.投放足夠的、開放性的材料。
(1)材料具有多樣性,滿足幼兒的需要。例如,在組織“建構日”的活動時,老師和孩子一起收集“建構”的多種工具和材料,有小平板車、小運貨車、小推車等;有長短、粗細、寬窄、形狀、大小等不同的木塊;有各種飲料、食品罐、廢棄桶等。讓幼兒在“建”的過程中,練習小肌肉的協調、感知比較各種工具與木塊之間的關系、探究“建”中的多種排序方法等。
(2)材料具有可塑性,滿足幼兒的需求。例如,在戶外投放“巨大塑料白色桶”,喜歡畫畫的孩子,將它當成涂鴉桶,在桶內外涂畫起來;喜歡運動的幼兒,將它當成“風火輪”,爬進去滾動起來;喜歡打擊樂的幼兒,圍著它擊打起來……可變化的材料,為幼兒游戲提供了創(chuàng)新的空間。
2.收集迥異的、多樣性的材料。
在游戲中,引導孩子考慮需要增加的材料,發(fā)動孩子、家長與教師共同收集低結構的材料,如根果、橘子皮、柚子皮、自然界的果子、松果、橡果、樹葉、木塊、樹枝、干花、棉花、貝殼、花生殼、開心果殼等、罐子、瓶子等廢舊材料。因廢舊的材料來源于生活,是幼兒平時常見的材料,容易引發(fā)幼兒相關的生活經驗,以物代物,推進游戲。
(三)主動 探索——開放、創(chuàng)生、整改、延展的良機
孩子所處的環(huán)境不是變動不居的,其中包含確定性的東西,同時也時刻充滿不確定性。若想孩子更好地適應社會,那我們的教育就應該讓孩子去主動的探索、發(fā)現,找到適合自己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站在旁邊等一會兒,留出學習的時間,仔細地觀察孩子在做什么,然后,假如你也能透徹了解,你的教法也會與從前大不一樣。這種以幼兒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更關注學習過程而非學習結果,藍院兒p-steam下的軍體游戲系列活動的開展亦如此。
P-steam下,軍體環(huán)境打造小項目
開放——探視 活動緣起
軍體環(huán)境打造p-steam活動,源于一場意外:遠處,正在忙碌著為孩子搭建軍體游戲器械的老師,突然停了下來,雙手捂著右側的腰,停留了片刻。這一瞬間,被眼尖的孩子發(fā)現了,一下在“朋友圈”里傳開了,并私下決定幫助老師。一旁的老師若有所思:他們可以自己收軍體材料,把時間、空間留給他們也未嘗不可。于是,軍體環(huán)境打造項目,一觸即發(fā)。
創(chuàng)生——現身 搭建現場
1.籌備:進入小組——參觀場地——選取場地——參觀器械室
2.設計:繪制打造圖——匯報設計思路——實施
3.實施:領取軍體器械——組內搭建——每組檢驗——整理現場
在實施的過程中,有的小組選擇了制高點,占領了防御點,開始移來大樹樁、油桶、“炸藥包”作為陷阱區(qū),同時利用高的云梯和架子,參照著建模設計圖,有模有樣地布置上了逃離路線;有的組選擇了較寬闊的平地,在先前玩過玩過的軍體游戲原型上,利用短梯增加了進攻路線,延長了行進距離;還有的對園內兩棵天然的大樹情有獨鐘,扛來了長梯、平衡木、繩索,七手八腳地搭好一座結實的、蜿蜒的“橋”,竟然直接到達了前方的瞭望塔。
不經意間,孩子們從最初的籌備、設計的創(chuàng)意、靈感轉向了現實生活中的實施。孩子們不再設計平面的“假”工事,而是就現實中需要修葺的挑戰(zhàn)項目,運用這工程學、數學思維向真正的“建筑師”和“工程師”靠近。
延展——聚焦 生發(fā)項目
組間串聯——大合并
在檢驗搭建效果的過程中,孩子們發(fā)現每個組搭建的器械距離太遠,會花費大量的時間來轉場,要是拼在一起就好了。于是新一輪的挑戰(zhàn),即將開始。這一次,每組的孩子們意識到將場地盡可能靠在一起,于是,又會發(fā)現有趣的現象,每個組不時都會有一名孩子在兩邊跑來跑去,多方探風:測測距離、看看此處搭了什么。如此一來,孩子們巧妙地將自己組搭建的軍事環(huán)境與相鄰組間的環(huán)境做到了兼顧。
項目衍生——搭帳篷
搭帳篷子項目,是源于軍體項目中偶然事件的生成物。孩子們在組合各自搭建的場地時,飛昂小朋友沒注意,將陷阱旁的大樹枝立了起來,下面還有樹枝、稻草、油桶躺在一旁,剛好成了這大樹的支點,大樹立了起來。一旁的笑笑見狀,停止了搬運,跑了過來。先是圍著場地轉了一圈,然后可以用手拍了拍下面的樹枝和桶,優(yōu)雅地坐了下去:“哎呀,可真舒服呀,可以休息啦,誰還想來!”“哇,快看,笑笑坐在帳篷里面呢,好厲害。”其他組的孩子一瞬間就被吸引了過來,有的和笑笑一起坐著,而有的在外面搖著樹。于是,搭帳篷、做軍事休息區(qū)子項目開始了:
引入各式的帳篷——初探搭帳篷的技巧——技能訓練(捆綁、剪、打樁、挖洞、錘、三維搭建、使用真鋤具等)——商量、設計不同的帳篷——尋找可用的材料——合作搭建——相互觀摩學習。
這個過程,老師不會對結果進行審判式的評價。我們通常會退后一步,我想相信我看到的:孩子在自由探索的過程中,正在根據自己的興趣隨性地擺弄物體,他們在積極地利用各種感官主動地去感知物體的屬性,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而老師,關注孩子的自主性發(fā)展,為幼兒創(chuàng)造著良好的探索條件,在彈性與自由的狀態(tài)下,引發(fā)他們在各領域方面動手動腦,將前期拿來的再予以“加工”,綻放光彩。
總結語
學之自主。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中,孩子們不僅享受著“自由活動”帶給他們的快樂,同時,主動性、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以及交往合作能力得以充分發(fā)展“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自由”的活動空間需要我們用愛與智慧去開啟。
教之無痕。教育者需要進入兒童的世界,尊重兒童的體驗,給予其自由探索的機會。當然,這種彈性和自由并不等同于放任,我們要求教師在活動規(guī)劃上要做一個“有準備”的“有心人”。同時,教師需要給予孩子探索的空間。不能強求幼兒齊步走、統一化,將幼兒驅趕到千篇一律的僵化的發(fā)展框架中。解放幼兒的空間,才能搜集豐富的資料,擴大認識的眼界,以發(fā)揮其內在之創(chuàng)造力。在不知不覺中提高孩子自身對外界事物的敏感度和接受度,從而獲得探究能力的發(fā)展。
總之,我們p-steam蘊意下,孩子的活動回歸自由、自主。它需要關注對環(huán)境與材料、觀察與收集信息、識別分析、回應支持等要素,以幼兒為主體、教師隱性推進的模式進行,支持幼兒自主探究行為,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會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幫助幼兒不斷積累經驗,并運用于新的探究活動,漸漸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方法和能力。
參考文獻
[1]張俊.幼兒園科學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劉占蘭.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3]鄭美蓮.風的學問:幼兒“問題—探索—經驗”學習科學篇.香港教育學院出版社.2009.
中國人民解放軍95788部隊幼兒園,章蕾,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