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人工智能教學領域資深權威專家周雄俊副教授為成都市清波小學校全體教師作“人工智能技術的教學應用”專題講座后,各學科備課組積極行動,努力探索AI與教學實踐的有效融合,通過案例分享與研究課例兩種方式進行梳理與展示。
分享AI融入教育教學的案例
4月7日,在全體教師例會上,柴源老師和陳濤老師通過學科教學中具體真實的案例展示了AI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場景,讓學科學習更“靈動”,讓抽象概念“更形象”,讓每個孩子“被看見”。案例分享活動引發(fā)全體教師的積極討論。
柴源老師以《AI教學應用實操與互助研習》為主題,從人工智能的發(fā)展談起,分析比較了推理大模型“Deepseek”與通用大模型“豆包、Kimi”的優(yōu)勢、劣勢、性能本質和強弱判斷,重點講解了人工智能在“課前備課、課中教學、作業(yè)批閱、個性應用”方面的實際應用。信息組將本次分享的智能工具清單及操作指南進行了整理,并下發(fā)至各教研組進行深入學習。
陳濤老師以《初探AI賦能教學應用》為主題,為老師們分享了人工智能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場景。陳老師從“AI賦能教師課堂教學應用、AI賦能教師研究寫作應用、AI賦能教師教學質量評價、總結與未來展望”四個方面,分別進行了案例分享。
開展教學研究課活動
4月10日,一年級與三年級的兩節(jié)語文校級研究課拉開了本期“AI賦能 探索新課堂”教學研究日活動的帷幕。兩節(jié)課例都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呈現(xiàn)了“人工智能”的實踐應用。
一年級四班吳澤燕執(zhí)教繪本故事教學《月亮之歌》
三年級五班唐琳執(zhí)教整本書導讀課《中國寓言故事》
課后,一年級語文組和三年級語文組就借助人工智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進行了課后研討。譚小明校長肯定了一年級語文備課組和三年級語文備課組對人工智能融入語文教學的實踐探索,并鼓勵老師要繼續(xù)深入學習人工智能,探索人工智能在學情分析、教學設計、課堂反饋、作業(yè)設計和作業(yè)批閱方面的深度應用,讓人工智能成為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助手,切實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興奮度、關注度與參與度,助推學校高質量發(fā)展。
本次“AI+教學”研討活動在實踐分享與思維碰撞、課例展示與課后研討中共同勾勒出AI賦能教育教學的多元圖景。當AI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改變的不僅是課堂形態(tài),更是對“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的時代應答。清波小學校全體教師將以此次研討為起點,將“AI賦能教育教學”的智慧火花轉化為教育教學實踐行動,在探索中突破傳統(tǒng)邊界,在創(chuàng)新中堅守育人初心,讓AI真正成為撬動教育教學變革的支點,助力每一位學生在數(shù)字時代綻放潛能,共同譜寫“AI+教育”的美好未來。(江蕾 通訊員 徐俊宇 蔣慧)
清波小學,探索AI與教學實踐有效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