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開學儀式的第一步,叫“正衣冠”。古人有云:“先正衣冠,后明事理。”可見,古人十分注重學生們儀表的整潔。在這個環(huán)節(jié)里,學童們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為學童們整理好衣冠?!抖Y記》有云:“禮義之始,在于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毕日鹿?,再做學問,看來這是古人們的共識。
整理好衣冠,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童們排著整齊的隊伍集合于學堂前。恭立片刻后,在先生帶領下,進入學堂。這是開學的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即入學堂。
之后,便是拜師禮。學童們在先生帶領下,先拜孔子先師。拜完孔子,再拜先生。而拜先生時,學童向先生贈送六禮束修,六禮包括:芹菜,寓意為勤奮好學;蓮子,寓意為苦心教育;紅豆,寓意為紅運高照;棗子,寓意為早早高中;桂圓,寓意為功德圓滿;干瘦肉條,是用以表達弟子心意。之后,便是學童間互相鞠躬,表示互愛互幫。
第四個環(huán)節(jié),是凈手。學童們將手放到水盆中,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洗手的寓意,在于凈手凈心,去雜存精,希望能在日后的學習中心無旁騖。
洗完手,便是最后一道程序,朱砂啟智。先生手持蘸著朱砂的毛筆,在學童眉心處點上紅點,為學童們朱砂開智。朱砂點痣,取的是古語中“智”的意思,意為開啟智慧,目明心亮,也希望學童們日后的學習能一點就通。
整個過程,古人稱之為“入泮儀式”。其中的各個步驟,都是根據(jù)《禮記》和《弟子規(guī)》而定,歷經(jīng)千年而未改??磥?,古人對于啟蒙開學,還是極為重視的。
學校設立: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學校的國家之一,“?!焙汀扳浴本褪俏覈钤绯霈F(xiàn)的教育機構。我們現(xiàn)在的小學,在古代被歸于啟蒙教育,也叫“蒙學”,承擔蒙學的教育機構一般都是私塾。
私學從春秋時期就出現(xiàn)了,當時社會動蕩,官學衰微,一些文化官員就攜帶著文化典籍和禮樂器走向下層,這便是私學的開端。但到了宋元時期,官方也開始注重啟蒙教育,在各鄉(xiāng)鎮(zhèn)設立了“社學”這一機構。
元代時期,政府規(guī)定以50家為一社,每社設立學校一所,農(nóng)閑時就讓子弟入學讀書。到了明清時期,政府沿襲了這一制度,在各地建立社學,數(shù)目相當多。除了社學,還有義學、村塾、族塾、坐館等啟蒙教育場所。其中義學有官辦也有民辦,一般是地方官員或鄉(xiāng)紳出資興辦,入學的都是貧困子弟,不用學費;村塾、族塾就是一個村或一個大家族辦的;坐館、教館則是有錢人家聘老師給自家孩子或親友孩子上學,紅樓夢》里賈寶玉、薛蟠等人所上的學校就屬于坐館性質。
古代學生,除了剛入學時要舉行“開筆破蒙”禮儀外,上學后還要經(jīng)常舉行各種其他禮儀。學生入學時,如果是進官方小學,會舉辦入學典禮。
正式上學后,每隔一段時間,學校還要舉行祭拜圣人的儀式。從唐代開始,祭拜孔子和儒家圣人的習俗就被制度化了,為強化儒學地位,統(tǒng)治者提出停祭周公,改祭孔子,并將顏回等22位儒家思想家列為先師,入廟堂一同祭拜。
學生入學后要遵守各種學校規(guī)定。比如學校會設立“功過簿”,記錄學生的表現(xiàn),其中明代教育家魏校在他的教育意見中就令學校設置“揚善簿”和“改過簿”:“生徒有好酒博弈、逸游驕縱者,切察其事,痛責深曉,錄之改過簿內。如不改,許送提調官懲治,毋得茍容……”
學生表現(xiàn)好的話也會得到獎賞。明代沈鯉主張,學生勤學、守規(guī)矩、有進益者,給免帖一紙,當該受責罰時,可以用免帖抵充一次。同時,如果學生勤學守規(guī)矩,還記錄在簿,就可積1分,積滿10分,則告訴東家,給紙筆犒賞一次。
古代小學生也要面臨各種考試,有月考、期中考、期末考。比如在明代,沈鯉就制訂了這樣一份課程表,除了正常的授書、習字外,還有“每月朔望考試”,“每歲臘月望日總考”,就是說月初和月中都要考試,每年的十二月十五(望日)那天還要“年終考”。
古時候,學生不聽話,先生可以用戒尺打學生手心。在明代,一位叫黃佐的教育家就提出:“無故而逃學,一次罰誦書二百遍;二次,加撲撻,罰紙十張;三次,撻罰如前,仍罰其父兄?!崩蠋煵粌H可以“撲撻”學生,甚至可以處罰學生的家人。
課程安排:重文輕理,數(shù)學、音樂等被認為是副課。古代的學生,考試都考哪些內容呢?在大成殿內,記者看到了幾張古代的數(shù)學考題,里面有考代數(shù)的,還有考幾何的。比如其中有一題內容為:“圓外切六等邊形法,以半徑自乘三歸四因開方,得外切六等邊形之每一邊,以圖解之?!?/span>
在古代,“禮、樂、射、御、書、數(shù)”這六藝也是必學的內容,只不過因為古代重文輕理,把仕途作為讀書人唯一出路,因此,數(shù)學、音樂等課程就顯得不重要了,除非是專門的技術人才才會鉆研,比如像御醫(yī)、宮廷樂師等才會專門去學,并且這些人才也都有專門的學習通道,他們從上學開始就只學習這方面知識。
不過在啟蒙教育中,最多的教學內容還是識字、作文,當時的識字教材普遍是《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等,這些都是識字的基本教材。等識字教育進行了一段時間后,才開始教寫字。為什么寫字要晚一些呢?因為古代寫字是用毛筆,“小兒手小骨弱,難教以撥鐙法”。就是說小孩的骨頭太脆弱了,練毛筆字還沒什么勁,所以最初練字也都是練簡單筆畫的,如“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等字。在識字、作文之余,學生還要適當學習經(jīng)、史、歷、算等知識,兼習當朝律令以及冠、婚、喪、祭等禮儀。
除此之外,古代小學課堂也會教學生音樂、射箭等課程。比如明代魏校在擔任廣東提學副使期間,設置了一份課程表,里面就包括“教琴、習射、習樂歌詠”等內容。
如明代的小學,每個月只有謁圣這天放假,而到了清代,每個學校根據(jù)自身要求會有不同的上學時間和放假規(guī)定。比如清代人唐鑒所辦的義學規(guī)定,每天5~7點到校,17~19點回家,每年自正月十五開學,一直上到臘月十日才散館,休假時間只有每年的年末,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而有的學校則規(guī)定每天7~9點入學,15~17點回家,另外每個月仿照古人休沐之意,放假3天,其他時間不得擅自離校。還有學校規(guī)定,每日日出上學,日落放學,9~11點吃飯,每年端午、中秋、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各放假一天。
就是說,古代小學有的是平時休假,有的則是集中到年末一次性休完,中間除非有緊急情況才能請假,否則都視為曠課。
不過中國古代的小學課堂也不是那么嚴。清末,一位傳教士就這樣批評中國教育:“中國人對正規(guī)的學校規(guī)章制度的概念是很模糊的,教員可以經(jīng)常缺席去做他自己的私事……同樣,學生在收割農(nóng)忙季節(jié)常常被迫留在家里。準時上課也幾乎是不可能的,又沒有時鐘,上課、下課也沒有固定的時間。”
一直到清末引進西方的教學制度,這一現(xiàn)象才有所緩解。清末重臣張百熙主持制定了中國近代第一個學制“壬寅學制”,對小學、中學、大學的學制都進行了詳細規(guī)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