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成都市新都區(qū)南豐小學廖校長在群里發(fā)消息說,櫻桃已經(jīng)熟了,再不下手,鳥兒就要瓜分完了。隨著一聲“收到”,一場關于櫻桃的頭腦風暴正式展開。
由于櫻桃并未完全成熟,保護櫻桃成了第一要務。一番討論后,大家都覺得保護櫻桃不被鳥兒吃掉不太現(xiàn)實,于是開始了采摘活動。
按照往年的經(jīng)驗,無論是櫻桃還是李子,師生采取“采摘-分享”的模式,取它們“以自然果實承載美好期許,既包含對甜蜜、繁榮的向往,也融入文化中對品德與情感的珍視”之意。但是今年,師生們想搞點不一樣的。于是,一場打破常規(guī)、不同以往融合科學、語文、美術、勞動……PBL項目式櫻桃采摘活動應運而生。
櫻桃樹下說櫻桃
在自然課堂中收獲知識,更能激發(fā)孩子對生命的敬畏之情。一堂生動的櫻桃科普課在果香誘人的櫻桃園開始了。
孩子們搬來梯子,拿上籃子,鉆入翡翠色的綠蔭中。在綠葉的掩映下,孩子們輕輕摘下那一顆顆晶瑩剔透的櫻桃,感受它們在手心傳遞的溫暖與甜蜜。幾株高處的櫻桃實在采摘不到,便求助于身高更高的體育老師。
此次采摘結(jié)束后,老師將櫻桃分給孩子,讓他們回家制作櫻桃醬,把勞動教育貫徹到底。孩子們化身“大廚”,不但親手制作出美味的果醬,還特別設計精美的包裝。在味蕾被果醬的酸甜感染時,他們漸漸明白:勤勞的雙手總能發(fā)現(xiàn),生活中不一樣的美好與樂趣。
告別往年的經(jīng)驗,打破固化的思維,將采摘櫻桃這件“小事”做“大”本身就是一種勇敢。雖然整個活動并非完美無暇,但這份敢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本就是南小一直追求的。當孩子們第一次在櫻桃樹下寫生,當酸甜的果醬被裝進手作標簽的罐子,所有人都觸摸到了“小事做大”背后的真諦——創(chuàng)新的種子,往往埋藏在被慣性忽略的土壤里。
明年櫻桃再紅時,或許會有更成熟的流程,但今年這場笨拙卻真誠的探索,才是真正甜美的收獲。(江蕾 通訊員 李季)
南豐小學,櫻桃采摘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