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新”改革背景下,成都市新都區(qū)錦門小學為2025年秋入職新教師量身打造階梯式培養(yǎng)計劃。這是一場關于教育初心的傳承,更是一次教育智慧的碰撞。一同走進這場充滿溫度與力量的成長之旅,見證新芽破土、拔節(jié)生長的時刻。
以匠心守初心,夯實教育根基
首場交流會上,書法名家李小軍親自示范“永字八法”,帶領新教師開展每日十分鐘粉筆字練習。于漪老師“一輩子學做教師”的箴言,通過王志遠老師的動情講述,化作新教師們筆記本扉頁的座右銘。跟崗兩周間,新教師們從譚書記注視學生的溫柔目光里,讀懂了教育家精神中最質樸的“愛”的表達。
以實戰(zhàn)促成長,綻放課堂風采
第二次集中培訓上演教學“首秀”,三大學科各展所長:語文組孫怡雯老師用《雷雨》構建“聲-景-情”三維課堂;數學組朱彧老師讓抽象的分米單位在粉筆盒上“看得見摸得著”;綜合組王志遠老師的機器人導游將課堂變成科技樂園。陶校長提出的“五個堅持”指引方向——當AI技術遇上傳統(tǒng)板書,當核心素養(yǎng)融入教學設計,新教師們正書寫著現(xiàn)代教育的生動注腳。
以評課明方向,共繪育人畫卷
收官之作中,朱彧老師《重復的奧妙》與包伶俐老師《我是一只小蟲子》的展示課,呈現(xiàn)了新教師從“站上講臺”到“站穩(wěn)講臺”的蛻變。多維評課環(huán)節(jié)構建起立體成長坐標系:指導教師精準把脈,同事互評激發(fā)靈感,自省式說課彰顯反思精神。陶校長以“三個觀察”勉勵團隊:觀察學生的眼睛是否發(fā)亮,觀察教學設計是否有魂,觀察教育技術是否用得恰到好處。
教育是師生共赴的星辰大海,三次交流會如同三顆珍珠,串聯(lián)起新教師從“教學新手”到“教育行者”的成長軌跡。在這里,毛筆尖的墨香與智能屏的藍光交相輝映,教育家的精神火炬與新教師的創(chuàng)新活力薪火相傳。錦門小學正以“每天進步1%”的靜氣,培育著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腳踏實地的新時代筑夢人。(翁玉華 通訊員 陶鳳平)
錦門小學,新教師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