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第一天,成都市第五屆群文閱讀暨課外閱讀賽課活動在四川師范大學附屬實驗小學隆重舉行。雙流區(qū)棠湖小學青年教師張美艷代表雙流區(qū)參加了此次賽課。
此次活動為期兩天,分為群文閱讀和課外閱讀兩個會場同時舉行,來自成都市十多個區(qū)市的教師代表參加了此次賽課活動。11月1日上午8:30活動準時在兩個會場拉開帷幕。
在群文閱讀賽課會場,可謂精彩紛呈。此次群文賽課課型豐富,議題有指向閱讀方法的《三個兒子故事多》、《事物之間有聯(lián)系》、《送別詩中的意象》、《寓言中的對比》、《小動物的詩》、《中華兒童智慧多》、《秋日詩韻》、《<捉鬼計>——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有指向思維培養(yǎng)的《中國人的素質》、《童話故事被改寫了》;有指向科學方法的《從閱讀走向科學》、《可笑之人必有可笑之處》。年段跨度大,打破了以前只有高年段進行群文教學的傳統(tǒng)。本次賽課從二年級到六年級全覆蓋。從組文方式來看,有用三篇對比閱讀找到議題的同,再用三篇對比閱讀尋找議題的異;也有用一篇文章拋出議題,再用幾篇對比實踐議題,可謂形式多樣,盡顯各家風采。
對比群文閱讀的精彩,課外閱讀會場也是百花盡放。13節(jié)課外閱讀課中有10節(jié)課前導讀、3節(jié)課后交流。整體來看,13節(jié)課都注重年段特點、注重策略方法、注重課型特征,板塊層次適度。從交流書目來看有繪本《彩虹色的話》,國外童書《鐵路邊的孩子們》、《牧羊豬》、《尼爾斯騎鵝旅行記》、《楓之王》、《晴天就去圖書館》、《魔法指環(huán)變便便》、《毛毛》、《天藍色的彼岸》、《戰(zhàn)馬》,中國原創(chuàng)童書《火印》、《我的媽媽是精靈》,傳統(tǒng)經典《三國演義》,內容豐富,涵蓋面廣。參賽選手們帶著一本本經典作品和學生一起讀、一起論、一起談。在場聽課的老師們也都徜徉在一部部經典中,感受著語言文字的魅力與力量。
棠湖小學張美艷老師帶著《中國人的素質》作為雙流區(qū)代表參加此次群文會場的賽課。張老師的課占位高、立意深遠,以中國人的素質這個話題,打開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思辨的能力。張老師以三組新聞稿作為第一組議題,帶著學生學會用瀏覽、提取、提煉、對比的閱讀方法閱讀新聞稿,提煉作者觀點:中國人素質差。再次三則新聞組文,用同樣的閱讀方法提煉作者觀點:外國人素質也差。從而引發(fā)學生思辨:為何同樣的素質差,可在人們根深蒂固的印象中卻是:中國人素質差,外國人素質高呢?原來:新聞視角很重要,閱讀視角也很重要,比對閱讀,大量閱讀、思辨性的閱讀才能有自己的觀點和判斷。正所謂:偏聽則暗,監(jiān)聽則明。學生在整堂課上受到了思維的沖擊,有了思辨的過程,讓與會老師和專家耳目一新,得到一致好評,最終獲得了此次賽課一等獎。
賽課展示結束后,教科院羅良建老師和雙流研培中心教研員付建勇老師作了點評。兩位專家都同時指出在高段的教學中,老師們要更加注重學生比較、分析、概括、整合、預測、推論這些高階思維。同時也要關注傳統(tǒng)批注、瀏覽、跳讀等閱讀方法,將課外閱讀推向另一個新的層次。(雙流區(qū)棠湖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