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校里,同同很快找到了認同感。“有很多同學可以一起玩,除了要做很多作業(yè)外,都很輕松,老師也喜歡我。”同同說,更重要的是,可以逃避之前每天必須面對的經典誦讀。而在這段時間里,學校老師也對同同的學習成績給予了肯定,“優(yōu)”成為同同作業(yè)本上最常見的評價。
同同的小學學習一直持續(xù)到2015年三年級結束,因生病才退學回家,此后沒有再去學校。鄒智敏認為,兒子的退學其實并非壞事,反倒能夠讓同同繼續(xù)完成接下來的傳統(tǒng)文化學習。退學后,鄒智敏要求同同每天在家誦讀經典,“時間上可以自由一點,但每天還是要背誦幾百字的內容才行。”最近兩個月,同同和媽媽待在北京,跟媽媽參加學術交流等活動,暫未到專門的私塾學習。
“我只想用我20年來的邏輯思考和我自己的人生經歷,來讓兒子少走彎路。另外,從小培養(yǎng)孩子多做題,這不是我想要的。”鄒智敏說。
專家說法
“個性化教育” 請尊重孩子個性
“首先要確認一點,孩子在義務教育階段是必須接受義務教育的,這是一個前提,不能用私塾學堂完全替代義務教育。”教育學者、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同同與鄒智敏的教育問題在國內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不少家長希望孩子接受個性化的教育,比如在家上學、讀私塾、讀經典,但“父母不能將自己的人生經歷和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應該尊重孩子的個性。”
熊丙奇介紹,目前國內的眾多類似案例中,還很難找出成功的案例,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單純地放棄義務教育進行讀經學習,難以讓孩子擁有獨立的人格,這對于培養(yǎng)一個強大的個體是很不利的。“可以學習國學,但是不能缺失基本的義務教育。”
教育專家紀大海認為,正規(guī)學校教育與私塾辦學的差距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學校的集體生活與家庭式生活對孩子的性格養(yǎng)成是不一樣的,學校能夠讓孩子置身于群體之中,有較強的社會性;而私塾學堂教育,會削弱這種社會性。同時,正規(guī)學校教育的課程設置以及教學方式,經過了多年的系統(tǒng)規(guī)劃,更加成體系;而私塾在系統(tǒng)性方面就會有很大的缺陷,很難讓孩子接受到全面教育,得到全面發(fā)展。另外,從孩子的天性來看,小時候是很向往外面的世界的,在私塾則難以滿足孩子的這些本性需求。紀大海認為,孩子處于義務教育階段,按照法律規(guī)定,仍應該送往學校就讀,可以以學校教育為主,私塾、個人教育為輔。
另外,家長沒有必要強行扭轉孩子的愛好,“有可能他現在喜歡,高中大學喜歡,但并不代表最后一定能干這個。但這是孩子潛能的一種展示,不應扭轉。”同樣,國學學習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國學學習應該作為培養(yǎng)孩子人文品質、人文情懷、人生價值的一部分,但不應進行“國學大師”式的專業(yè)培養(yǎng)。
新聞鏈接:義務教育階段讓孩子私塾讀經、在家上學 都算違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