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三原結緣是在2018年的春夏之交,羅娛和他的團隊要為三原制作微電影。在接觸到這個項目的時候,職業(yè)習慣就讓她開始思考:三原的學校究竟和別的學校有什么不一樣?要將三原的哪些特質(zhì)用影視語言告訴觀眾?問題一直這個縈繞著羅娛,直到他在工作中慢慢了解“三原”……
第一幕
初次相識
劇本確定后,羅娛與其團隊開始了實質(zhì)性的準備工作,這時的工作都是為影片的拍攝做前期準備,幾乎整整一周,他們都往返于成都市區(qū)與新都之間?熬啊⑦x演員、服裝道具、協(xié)調(diào)等,也就是在這時候,羅娛見到了后來片中的幾位小演員——趙雨丹、張璐、嚴良菲、陳新泉、盧龍生、馬媛媛、韓承志。
啟用非專業(yè)演員,在業(yè)內(nèi)是一個魔咒,尤其是非專業(yè)的小朋友,幾乎是所有影視制作團隊最抗拒的事情。因為是青春題材,校方也希望由三原自己的學生來出演,盡管如此,開拍之前羅娛都有點硬著頭皮上的心理。
所幸的是,拍攝環(huán)節(jié)證明了羅娛選角的判斷是正確的,幾位小演員非常成功地完成要求,甚至在片場,小演員們的表現(xiàn)都遠超預期。
選演員經(jīng)過了好幾輪,因為故事分了三部曲,所以根據(jù)三個不同的故事。羅娛給學校負責協(xié)調(diào)的老師提了不同要求。幾批孩子先后來到學校會議室,簡單進行自我介紹,同學們都顯得有點害羞,但是看得出,大部分同學眼神中透露出了好奇與躍躍欲試,這正是羅娛想要的。于是根據(jù)角色設定,羅娛選擇了幾位小演員,他們就是后來大家看到的影片里面的各位主角。
在準備過程中,羅娛印象比較深的除了選演員,還有就是協(xié)調(diào)工作,當時的協(xié)調(diào),主要與三原集團的王穎和學校的向曉娟老師對接,大家一一對接拍攝行程安排、拍攝場地使用、道具的準備等,甚至細致到“拍攝時什么時候吃飯能避開食堂的高峰”……現(xiàn)在回想起來,很難相信三原的工作人員是第一次和影視劇組合作,王穎和向曉娟老師的細心與高效給羅娛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這也為后面的拍攝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第二幕
我有一個夢想
關于校服,起初羅娛很是不解:既然是一所提倡個性化發(fā)展的學校,為什么還要穿統(tǒng)一的校服呢?這不是讓學生們統(tǒng)一標準化嗎?
向老師的回答讓他很意外,向老師說:三原的學生在校園里都是統(tǒng)一著裝的,校服本身的質(zhì)地和設計自然不能與名牌服裝相比,可是,校服卻事關公允。校服和公允有什么關系?“一件校服,讓家境好的孩子懂得收斂,家庭條件沒有那么好的孩子贏得尊重,在校園里,平等這件事是孩子們要學會的第一課。”羅娛似乎在那一刻理解了三原的教育,感同身受。
為了提高拍攝效率,按照慣例,通常會讓下一場戲的演員提前到正在拍攝的場景候場,羅娛發(fā)現(xiàn)在每次候場的演員中,總會看到趙雨丹和張璐同學會帶一兩本書或者習題,在準備下一場臺詞和表演的同時,她們還在學習,可能她們并不知道,這一幕被手機拍攝了下來。羅娛在回想,自己是什么時候開始自主學習的呢?應該是高三吧。
還有一場戲,讓羅娛對趙雨丹格外喜歡,音樂課上練習口風琴,原本的設計是張璐吹口風琴的時候出現(xiàn)錯誤,趙雨丹輕聲的對她說一句:沒關系?稍谄瑘龅臅r候,趙雨丹提出,她認為說“加油”是不是更好呢?“加油”兩個字可以表達同學之前的鼓勵,而且為后來的幫助練琴作鋪墊。
羅娛當即決定采用趙雨丹的方案,只不過讓趙雨丹在說加油的時候,只張嘴,不發(fā)出聲音,用這種沒有聲音的口型,讓戲里的張璐感受到他的鼓勵,也讓觀眾讀懂這個可愛的小姑娘,和這一對一起成長,一起相互扶持的好朋友。這個設計,在后來無數(shù)次看片子時,都特別喜歡。
拍攝第二天,任務特別重,因為有一場夜間戲,就是嚴良菲所要背誦的“我有一個夢想”英文選段。當天晚上拍攝了很多遍,嚴良菲始終沒有朗誦出既定的感覺和效果。羅娛注意到嚴良菲心里非常自責,因為整個劇組十多個人都在為他這場戲服務,他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羅娛當時很擔心,擔心這個才讀初二的孩子會放棄,一方面,作為導演,必須給他壓力;另一方面,心里也在為他祈禱:嚴良菲,你一定要撐住,為了片子,也為了你自己。
果然,這個孩子最終沒有讓大家失望,整晚這段“我有一個夢想”在學校體育館回蕩,接近凌晨1點,這場戲終于拍攝完成。過了這一關,嚴良霏的人生又成長了不少。
第三幕
因為終將忘記 紀念才如此珍貴
最后,羅娛思考:我們的影片之于三原,三原之于學生,學生之于影片,都將是驚鴻一瞥?捎腥さ氖,大家都在三原這個原點上相遇,它在大家各自的人生中留下印記,印在心底的某個地方。
那課堂上傳來的英文朗讀聲、那課間追逐打鬧的笑聲,還有那一句只有口型沒有聲音的“加油”,都伴隨著時隱時現(xiàn)的蟬鳴,記錄在了三原的校園里……
本文作者系成都市三原外國語學校 羅娛(導演)
成都市三原外國語學校,為了終將忘卻而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