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 圖
孩子厭學這樣的煩惱,并非只有孩子成績不好的家長才會碰到。
學霸家長同樣可能遭遇,而且情況往往更糟糕。
一次單元考“失手” 竟導致厭學甚至自傷
13歲的曉曉(化名),是個不折不扣的學霸。2019年9月,她不出意外地升入一所名牌初中。然而在一次單元測試中,她只考了全班第五。她覺得這是人生“污點”,因此甚至喪失了斗志,不想去學校。一向嚴厲的母親狠狠批評了她一頓,不料小姑娘一氣之下,竟拿美工刀割傷了自己的手臂,并沖媽媽叫嚷“我不想活了”。
所幸那一刀割得不深,但接下來的半個月,她整天窩在家里,情緒低落,不理睬父母,動不動就發(fā)脾氣。這下,家長和班主任都急壞了,直到心理指導老師跟她初步聊了聊后,發(fā)現她的心理問題已比較嚴重,遂介紹到杭州師范大學附屬醫(yī)院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聯合門診。
接診的是方妍彤主任醫(yī)師,她詳細了解了曉曉的情況后,診斷為抑郁癥。
同樣作為母親,方醫(yī)生覺得曉曉就是傳說中那種“別人家的孩子”。可作為醫(yī)生,方醫(yī)生關注到,曉曉沒有時間交朋友,也沒有時間跟爸爸媽媽交流,長期處于高壓之下,小姑娘的心情越來越陰沉,那次考試的失敗就成了壓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問她為何如此看重學習?小姑娘脫口而出:“我們家親戚的孩子,我爸媽朋友的孩子,全是尖子生,他們一見面就拿我們的成績做比較,我怎么能不拼命學?”
而停頓了幾秒鐘后,她又低聲補充說:“從小到大,爸媽總在家里吵個不停,我只有拼命學習,考上好的大學,今后才能遠離他們。這是我第一次考砸,我很怕以后會一直考不好。”
看著眼前這個被成績束縛的可憐孩子,方醫(yī)生頓覺心里五味雜陳,她有好多話想對曉曉爸媽及更多的家長們說。
想要養(yǎng)育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必不可少。學習對于孩子固然重要,但不能成為孩子的唯一。父母對孩子的學習可以適當降低要求,放過孩子也是放過自己。
多方的呵護與關愛 慢慢治愈孩子的抑郁
方醫(yī)生在診室里寬慰了曉曉許久,并手把手教她一些放松的方法,讓她慢慢覺得自己似乎沒那么糟糕。同時,建議曉曉媽媽給孩子養(yǎng)只小寵物。
曉曉選了只貓咪,從此變成了一個快樂的“鏟屎官”。注意力從學習中分了一部分出去,而且有了情感寄托,兩周后久違的笑容又出現在了曉曉的臉上。
這時,曉曉主動跟方醫(yī)生說,她想回學校上課。方醫(yī)生寫了一份醫(yī)校轉診單,發(fā)給曉曉所在學校的心理指導老師,學校十分重視,照著方醫(yī)生的建議,老師和同學們齊心協力幫助曉曉。同學們只字不提抑郁癥的事,主動邀請她加入聊天和玩耍,老師給她的作業(yè)比平時少了三分之一,媽媽也變得溫柔了。
時間一天天過去,曉曉的抑郁癥在溫暖的集體中慢慢治愈。最近一次咨詢時,她對方醫(yī)生說:“我現在大大松了口氣,原來一門心思都在學習上,給自己定那么高的要求簡直就是自我折磨。這次生病大家給了我用心的呵護和關愛,其實這些我一直很渴望得到,這些比好成績更彌足珍貴。”
馬上又將迎來中小學期末考試,已坦然許多的曉曉想把自己的感悟與更多同學分享:成績上升和下降都是暫時的,考不好不用難過。人生如同波浪線,起起伏伏,接受生命的無常變化。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和同學增進交流,多談論學習以外的話題。
醫(yī)校家聯動 搭建心理健康支持體系
“我的門診中有三分之二是成績好的孩子,有的甚至已經嚴重傷害自己、家人或同學。對于這些孩子,從診斷、治療、到危機干預等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須步步為營,需要醫(yī)生、學校、家長的緊密配合。”方醫(yī)生說。
近日,國家12個部委聯合印發(fā)的《健康中國行動——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動方案(2019~2022年)》,對學校、社區(qū)、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如何建立服務網提出了具體目標。而杭師大附院更是先行一步,已與多家醫(yī)療機構和教育單位共同制定《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支持“同心圓計劃”公約》,并于2019年4月正式啟動“同心圓計劃”。醫(yī)校家聯動,努力為兒童青少年搭建一個全面心理健康支持體系。
作為該計劃的發(fā)起人,杭師大附院黨委書記、心理學博士駱宏教授表示:“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我們走進學校,與學生、老師和家長面對面,通過線上線下兩條路服務了10萬余人次,還有3項多動癥研究登上了國際期刊。隨著杭師大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所的成立,我們將重點培養(yǎng)預防性人才,加大科研支撐,制定服務標準,關注重點人群,讓心理學真正發(fā)揮積極作用。”
2020年,他們將為20家學校提供個性化培訓方案,做好定向邀約,實現對重點人群的重點干預,形成閉環(huán)管理服務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