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同事在朋友圈曬出一張暑假補課清單:從7月1日到8月31日,整整兩個月的假期,每天都被密密麻麻的課程占據(jù)。不知道的還以為這是快要沖刺高考的準高三生,殊不知只是一個9月才上小學的孩子。在清單旁,同事配發(fā)了一個哭笑不得的表情,自嘲“排完孩子的暑假補課表,慶幸自己生得早”。
記憶中的暑假,本該是“小院兒納涼,夏風穿堂,西瓜透心涼,繁星閃光芒,荷塘里蟬鳴與花香”的模樣,F(xiàn)在孩子們的暑假卻是補習班里相見,抱團吐槽“暑假,你媽給你報了幾個班”“洛陽親友如相問,就說我在上輔導班”……
前些年,一篇題為《月薪三萬,還是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的文章“點燃”了暑期補課的話題熱度。今年,刷屏帖卷土重來,變成了《月薪五萬,還是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文章提到,孩子一次出國游學的費用高達37800元,焦慮的家長屢屢變身被割的“韭菜”。
家庭收入停滯不前,補課班費用水漲船高。文章標題從“月薪三萬”改成“月薪五萬”,一字之差,就是一眾家長的錢包紛紛“面臨重創(chuàng)”的鐵證。好好的暑假,為啥非得補課不可?正在經(jīng)歷育兒焦慮的家長,會無奈地告訴你:“別人都補課,你不補課不就落后了嗎?”
有一個非常貼切的比喻:“就像電影院里原本大家都坐著看電影,忽然有人站了起來……最后所有人都站著看電影,電影不會因此變好看,看電影的人都疲憊不堪,有些人索性不再帶下一代入場……最后,電影院的總收入不增反減了。”
暑期補課,正像上述觀影的博弈,是教育囚徒困境的縮影。
我們確實經(jīng)歷過暑期很少補課的上世紀80年代,那是因為當時多數(shù)家庭的經(jīng)濟收入,滿足日常衣食住行的開銷尚捉襟見肘,根本無力支撐補課的費用。如果時間再回溯200年,回到19世紀的美國,學校還根據(jù)農(nóng)忙時間安排,夏天上課春秋兩季放假呢!
當大家都選擇“站起來看電影”,家長們也只能把時代的選擇當做自己的選擇,把孩子送進補習班。雖然多少有點“隨大溜”的意味,但哪位家長愿意用孩子的命運前途去試錯,看看特立獨行會有怎樣的后果呢?
對于進入工業(yè)化、城市化社會的家庭而言,多數(shù)家長不僅缺乏育兒的時間和精力,也缺乏與孩子“教學相長”的能力。
曾經(jīng)看過一則視頻,里面的爸爸是山地自行車越野極限運動的愛好者。他為了不放棄愛好的同時還能兼顧育兒,在自行車后面加裝了一個鏈條,拴著特殊改造的車斗,帶著小女兒一起體驗越野的樂趣。可對很多當代“社畜”(網(wǎng)絡用語:被公司壓榨的員工)父母來說,根本沒時間撿起興趣愛好。在補習班門口等孩子放學,都成了一臉疲憊的家長們難得的休閑時光。
現(xiàn)代教育的囚徒困境在于,很多時候,人們失去了找尋孩子個體差異和興趣的耐心,把育兒變成了一條工業(yè)化流水線。在社會整體搶跑,起跑線不斷前移,補課“開外掛”的氛圍中,家長很難保持冷靜,用靜待花開的定力去看待教育,只管適當澆水、修枝,而不得不比拼財力,大量施加工業(yè)用肥。
與“月薪五萬撐不起的暑假”相對應的,是家長無處安放的育兒焦慮,對于孩子如何能夠不落于人后的擔憂。
近期熱映的電影《銀河補習班》,之所以受到不少家長的吐槽,深層次原因正是家長覺得“我也想搞快樂教育,但社會不允許啊”。在電影里,家長帶孩子天天游山玩水,就能從倒數(shù)第一變成全校前十,人們只能笑著看看。
為了保送拼奧數(shù),為了加分學編程,多數(shù)家長無奈地在日益復雜的教育規(guī)則下“打怪升級”。大道理家長都懂,但具體到操作層面,暑假不補課到底怎么過,這道題目我們真的不會做。
暑假補課,育兒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