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頭不看黑板,低頭只顧手機”,這一現(xiàn)象日益成為中小學面臨的普遍問題。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多位代表、委員建議規(guī)范中小學生在校期間使用手機的行為,禁止在課堂上使用智能手機,得到輿論廣泛支持。
網(wǎng)絡配圖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低頭族”呈現(xiàn)低齡化趨勢。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中小學生智能手機擁有率已達68.1%,超過美日等發(fā)達國家。但當孩子們日益沉浸在屏幕之下的陸離世界中時,一些現(xiàn)實隱憂也愈發(fā)引起大家的焦慮。有的孩子名曰“學習”,卻埋頭游戲不亦樂乎;有的打開軟件“線上討論”,一來二去卻早已離題萬里;有的用起AI搜題“黑科技”,寫作業(yè)卻成了照貓畫虎復制粘貼……知識的傳授與學習本應是一個專注、嚴肅的過程,但在智能手機的“加持”下,這一過程正變得越來越碎片化、娛樂化、淺表化。
事實說明,任由智能手機出沒課堂而不加限制,正在讓學生失去對知識應有的敬畏。一方面,手機營造出的虛擬世界,分散了孩子們本應聚焦黑板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搜索引擎讓習題答案簡單易得,學習中探索和思考的步驟被省略,無助于孩子分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的養(yǎng)成。在古漢語中,由“知”到“識”是一個由“獲取信息”到“學以致用”的遞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必須常懷敬畏。一邊刷手機一邊聽講,無法領會知識背后蘊含的人生哲理,也會讓學習變質走樣。
如何把孩子的注意力從手機上奪回來?這顯然已經(jīng)是一個世界性課題。在法國,有關法案全面禁止15歲以下學生在校園內使用手機。在日本,如果學校未能阻止學生在課堂使用手機,將被教育督查部門問責。在我國,教育部去年印發(fā)《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提出嚴禁學生將個人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chǎn)品帶入課堂。這些探索都無一例外選擇了在“禁”上做文章。青少年自控能力和辨別能力相對薄弱,需要外部力量的引導與保護。在本質上,“手機禁入課堂”與保護青少年的其他法律法規(guī)一樣,是在試圖通過剛性規(guī)則營造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長的外部環(huán)境,讓課堂回歸傳道授業(yè)的本真,涵養(yǎng)起孩子對知識的敬畏。
《漢書》記載,董仲舒年少讀書時,書房緊鄰花園,但他三年沒進過一次花園,甚至連一眼都沒瞧過。“蓋三年不窺園,其精如此。”在世界更加豐富多彩的今天,或許很難要求少年讀書者“三年不窺園”。但是,禁止手機進入課堂,讓孩子保持45分鐘的專注,保持探索、創(chuàng)造的學習方法,仍是一種對教學應有的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