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提到:“切忌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幼兒”也就是說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不應將我們認為的行為和思想加諸于孩子身上,用固定的“理論框架”去解讀孩子。觀察與解讀兒童一直是幼兒教育界的難題之一。這兩者關乎幼兒教育的健康發(fā)展,作為幼兒教師,善于觀察是一項專業(yè)基本功和重要的專業(yè)能力,隨之正確解讀才能順利開展教學活動。
那么如何才能正確地觀察與解讀孩子?應該了解幼兒的哪些情況?需要觀察哪些幼兒?包括哪些行為?在什么時間段、地點進行有效觀察?觀察這個行為有什么限制?這一諸多的問題就會顯現出來。
9月15日上午9:00,成都市實小附幼文翁分園特邀解讀兒童培訓講師郝振博來園為老師們帶來關于“讀懂兒童階段總結匯報教研”的培訓會。
培訓會一開始,郝老師以分析讀懂兒童教師現況,從大數據、培訓人數、觀察原則、作業(yè)評分這幾塊內容進行分析、解讀,高度贊揚幼兒園老師們的考試成績比例高、分數高,也希望老師們的這種應考能力能應用在觀察解讀孩子的狀態(tài)中去,進行有效、高效的觀察和記錄。緊接著針對之后的學習郝老師也為大家提出了很多的建議,觀察評價可以結合園級教研的形式展開,以講記錄、拍視頻、學指標、出案例的形式;并且以視頻案例、數據分析案例的形式為大家分享了其他幼兒園老師在做長期觀察中的一些方法和經驗,進行有效的解讀和支持幼兒。
隨后,黃靜老師進行過渡環(huán)節(jié)分享,教師以控制孩子的危險物、引導幼兒表達自己的情緒、持續(xù)認同幼兒并能指出幼兒的錯誤的策略方法進行觀察記錄。
劉亞利老師進行教學活動案例分型,以充分認同情緒,在保護幼兒自尊心的情況下清楚孩子情緒產生的原因,給予孩子選擇的權利的策略方法進行的觀察記錄。
教師需要以思路的清晰和實事求是的記錄為基礎,去觀察每個孩子的發(fā)展水平,并做出解讀,從而提供適宜的教育。
最后,劉園長用三個解讀來總結今天的會議內容:一、解讀兒童讓教師認識兒童;二、解讀兒童讓教師用指標指導兒童;三、解讀兒童讓教師成就兒童。
理想的解讀方法是在觀察之前理清思路之后確定觀察目標,準備好觀察和記錄的工具。其次是實事求是的記錄幼兒在不同的場景、面對不同的伙伴時會有的言行,借助有效的記錄方式,還原幼兒行為、語言、事件的本真面目,并對此解讀得出結論,最終提出利于幼兒進一步發(fā)展的有效策略。
歷時近三個小時的講座,老師們個個聚精會神,不停的以記錄的方式汲取“營養(yǎng)”,會后大家紛紛表示一定把所學的觀察理論、觀察方法用到實際工作中,通過觀察分析真正做到“眼中有孩子,心中有孩子”,切實提高保教水平,促進幼兒更快更好的發(fā)展。(孫林馨 通訊員 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