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成都市七中育才學校水井坊校區(qū)2024-2025學年下期青年教師研修培訓第五講順利舉行。學校副書記葉德元、集團辦公室主任周玲、研修室主任楊靜、黨建辦主任羅丹梅與青年教師及跟崗教師共話教學智慧與教育情懷。會議由教師發(fā)展學苑科研分苑苑長何瑜主持。
青年教師的成長密鑰
會議伊始,現(xiàn)場抽取四位青年教師以關鍵詞為引,分享了教育實踐中的真知灼見。
地理組鄒超老師
英語組任爽老師
歷史組賈聰敏老師
金融城校區(qū)跟崗教師康王杰
評講與復習課的修煉之道
黨建辦主任、數(shù)學組羅丹梅老師以《評講與復習:打造高質(zhì)量課堂的實操指南》為題與青年教師進行講座交流,她直擊復習課的核心:告別“為復習而復習”,轉(zhuǎn)向“從學會到會學”,讓知識脈絡清晰、思維生長可見。
教育者的三重修行
研修室楊靜主任以“厚積薄發(fā)”為底色,為青年教師勾勒出一條扎實的成長路徑。她提出的“三多”理念——多思考、多聽課、多反思,既是行動的指南,亦是智慧的沉淀。
跨界共研,叩問教育的本質(zhì)
集團辦公室周玲主任以三個追問直抵教育研討的核心,她強調(diào)“現(xiàn)場學習力”的重要:教育不是閉門造車的理論堆砌,而是將“聽、思、行”融為一體,獲得專業(yè)的成長。
教育是適合,而非對錯
葉德元副書記以“適合”為引子,重新定義了教學的邏輯。他提出,教學不存在絕對的“對與錯”,而是“適合與不適合”。正如從春游到研學、從項目式學習到跨學科探索的轉(zhuǎn)變,本質(zhì)是學習場域從封閉走向開放、合作模式從單向傳授轉(zhuǎn)向多元共創(chuàng)。說到更新教育理論,他借“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闡釋教育公平與個性化,借謝家灣小學數(shù)學課情境課案例勾勒出平衡之道。關于技術賦能,他強調(diào)AI并非解題工具,而是思維的催化劑——學生最應掌握的是合作、質(zhì)疑與閱讀的能力,這些才是應對未來的核心素養(yǎng)。此外,他提出教師需完成“角色轉(zhuǎn)變”不窄化責任,以“愛”與“理解”喚醒不可替代的學習內(nèi)驅(qū)力。最后,他用三句話凝練教育理想:優(yōu)情感體驗,大思維空間,高學業(yè)成就。教育,終歸是一場充滿期待的共鳴之旅。
教育無界,成長有聲。一場培訓,是終點亦是起點。當AI遇見人文,當反思碰撞實踐,當突破融入日常,教育的每一步都通向更遼闊的遠方。(江蕾 通訊員 熊聰 張睦平)
七中育才水井坊校區(qū),以思為槳,向?qū)I(yè)更深處漫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