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篇“達標”論文卻評上了教授,最近,南京林業(yè)大學理學院教師蔣華松成為該校憑教學專長晉升教授的第一人。
類似這樣不單純以論文來評職稱的高校越來越多。據(jù)記者不完全統(tǒng)計,全國至少有百余所高校進行了職稱評審改革,逐步打破長期以來“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的評價導向。
改革進行時:有的沒有一篇論文評教授,有的入校一年評教授
南京林業(yè)大學理學院教師蔣華松從教33年,公認課講得好,但因為缺少論文,在副教授的崗位上一待就是12年。今年3月,《南京林業(yè)大學教學專長型高級專業(yè)技術職務資格條件(試行)》出臺,在對教學專長型老師進行職稱評聘時,不再以發(fā)表論文數(shù)量作為考核內容。沒寫一篇“達標”論文的蔣華松終于評上了教授。
近幾年,國家接連出臺關于改革高校教師評價制度的文件,教育部《關于深化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中辦、國辦《關于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教育部、人社部《高校教師職稱評審監(jiān)管暫行辦法》等,均明確提出,改變“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的人才評價標準。
各地高校結合實際紛紛進行探索,調整評價指標,高校長期被詬病的“教得好不如寫得好”的情況正在發(fā)生改變。記者梳理發(fā)現(xiàn),高校職稱評審改革主要集中在幾方面:
——不唯論文,看教學水平和具體成果。江蘇不少高校規(guī)定:在對教學專長型教師進行職稱評聘時,不再以發(fā)表論文數(shù)量作為考核內容,重點考察其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yǎng)的成績。北京建立高校職稱評審代表作制度,從“評論文”改為“評成果”,教師可從論文、論著、精品課程、教學課例、專利、研究報告等不同成果中,任選最能體現(xiàn)能力水平的作為職稱評審的主要內容。
——不唯資歷,看代表成果和實際貢獻。南通大學90后教師葛明政,2018年一進校工作就享受校聘教授的待遇,跨越了任職年限的門檻。葛明政目前已在多種國際知名期刊上發(fā)表論文20多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發(fā)表SCI論文8篇,影響因子大于10的就有3篇,還擁有6項發(fā)明專利。
——不搞“一刀切”,特殊教師崗位單列單評。南京理工大學設傳學院教師姜斌是學校第一位實驗教師型教授。“這在以前是不太可能的,實驗教師一般評上副教授就到了頭,因此不少教師都不愿意從事實驗教學。”姜斌說,現(xiàn)在學校專門設立實驗教師崗,解決了職稱晉升的問題。暨南大學不僅把教學型教師單獨評審,還把思政、實驗室教師等以前難評或沒機會評正高的崗位單列單評,拓展這些教師職業(yè)上升通道。
怎樣算“教得好”?由誰來評判?
“教得好”也能評教授得到了一線教師的普遍歡迎。但怎樣算“教得好”、由誰來評判成為教師們關注的主要問題。
記者采訪多所高校了解到,參評教學專長型職稱也有門檻。有的高校規(guī)定,除了有比其他類別老師更加高的教學學時要求外,參評教授必須獲國家級教學獎項,副教授須獲省級教學獎項。南通大學規(guī)定,一線教師如果開發(fā)了國家級在線開放課程、精品課程等高水平的教學資源,可以申報高級職稱。
具體怎么評?雖然聽過蔣華松課的人都說他講得好,但如何用客觀標準認定“教得好”?南林大人事處會同教務處、學工處、評估辦等多番研討,設計了一套考評程序。
首先要“形成有特色、效果好的主講課程教學風格”:由教務處在教師不知情的前提下,在其前一年授課錄像中隨機抓取3段45分鐘的教學視頻,組織校外不少于3位國家級或省級教學名師,以及校內教學督導等進行評議。其次要“深受學生歡迎”:由學工處調取近5年的畢業(yè)生數(shù)據(jù),發(fā)放調查問卷,了解畢業(yè)生對教師教學活動效果的評價。再結合教學工作量、教改教研成果、教學獎項等工作實績進行綜合考量。
這套評審方式雖然被一些專家認為“成本太高”,卻代表了當前高校對教學型教師職稱評審標準的三個維度:同行評議、學生評價和教學獎項。評審專家認為,前兩項主觀性強,是評價的難點,但通過大數(shù)據(jù),可以對主觀性進行一些修正。
不少高校教師提出,對于不同的專業(yè)、不同的崗位,“教得好”應有不同的標準。因此,不少學校改革的前提就是對教師進行分類。
暨南大學今年6月出臺“2019年專業(yè)技術資格評審工作實施辦法”,把教師分成了三大類:教學型、教研型和研究型,各類又有細分。針對不同的類型,對教學和科研都有不同的要求,最大限度保證評價標準的科學性。
“教得好”需細化標準 建立更加科學全面的評價體系
記者在多地采訪了解到,推進改革還面臨諸多難題。
有教師認為,教學專長型教師的評價標準難以量化,存在虛化、放水、看人情、走關系的風險。過去對論文的硬性要求雖有缺陷,但還是客觀標準,如果依賴同行、學生打分,主觀性太強。
還有一些專家認為,改革應防止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從片面強調論文到單純重視教學。暨南大學人力資源開發(fā)與管理處處長王兵說,在教師評價體系中,教學應該是約束性指標,而不該是激勵性指標。教學是教師的義務,教學和科研是相輔相成的,在教學中深化科研,在科研中促進教學。
東北大學文法學院副院長杜寶貴等專家表示,職稱評審改革是大勢所趨,教學數(shù)量與質量的考評應該受到重視,但亟待建立更加細化的標準,構建更加客觀、公正、全面的評價體系和方法。
高校教師,職稱評審,職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