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坐、聆聽,認真記錄,不時發(fā)問,這是人們腦海中留存的中小學課堂的基本范式,大學課堂也不例外。然而,4月30日上午,四川大學錦城學院大一的學子們卻在校園內上了一堂最“接地氣”的課:收割油菜、翻地、犁田,同學們儼然地道的校園農夫。
收割油菜
據介紹,這是該校大一學生的必修課——《勞動教育實踐課程》的一部分。根據安排,大一學生每周須上兩節(jié)課,地點設在校園內的一片農莊,課程內容隨時令的變化而不同。時下正值油菜收割期,截至4月28日,共24個班級1300余名學生參與收割。五一節(jié)前夕,又有7個班的同學來到這片田野展示勞動者的風采。
搬運油菜
上課前,學校根據班級和性別對全體學生進行了分組和分工。每組都由一位教師和一名大二學生帶隊,具體負責勞動過程指導和安全保障。開工前,帶隊教師除了講解相關注意事項外,還針對每項勞動流程親自進行示范。
用鋤翻地
輪到同學們上陣的時候,既有自告奮勇者,也有畏首畏尾者;既有笑聲連連,又有狀況不斷。一時間,一曲勞動者的贊歌在校園里鏗鏘奏響。
人力耕田
收割油菜的活兒,男女生都可以干。大家揮舞著手中的鐮刀,瞄準油菜桿合適的位置用力一砍,油菜瞬間倒下。不一會兒,身后收割的油菜堆放了好幾排,割好的油菜再由同學們搬運到圖書館前的廣場上碼成垛。
人工犁地
油菜收割后的空地將被種上新的農作物,于是,拔掉油菜根、對土地進行重新耕作便成為了另一些同學的任務。在老師的指導下,1人掌犁、6人拉犁的傳統(tǒng)農耕生產方式原生態(tài)地呈現(xiàn)在眼前。由于大家都是首次參與,加之施力不均、耕作深淺難以把握等因素,使得犁地進展極為艱難。在一片歡呼聲、加油聲和感嘆聲中,同學們似乎真正讀懂了矗立在田間那塊橫幅標語的深意: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勞動歸來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同學們通過勞動實踐課明白了春華秋實、沒有耕耘就沒有收獲所蘊含的哲理,并且也從勞動中體會到了不一樣的快樂,感受到了源遠流長的農耕文化。不少同學紛紛表示,這堂生動的勞動課讓他們懂得了“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的真諦,今后將崇尚勞動、尊重勞動,讓勞動的基因代代相傳。
川大錦城學院,學子,校園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