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每年的開學季大概永遠都是新生的“夢魘”,在全家人歡歡喜喜準備齊全地到達學校后,媒體的標簽也就如期而至。行李準備得多是“嬌生慣養(yǎng)”,全家齊上陣的送行隊伍被理解成“生活不能自理”,獨自前來報到的才是“有獨立精神”的好學生。這些刻板印象式的標簽,不由分說地“貼”到剛剛站到大學門口的學生身上。殊不知,沉甸甸的行李里可能滿是家人的愛與期待,送行至校門是幾代人分享這份多年拼搏的喜悅,只身前往是我們勇敢面對新征程的宣言。
不僅是對于這些大學里的“新人”,媒體對于高等教育的標簽從未消失過,從學生到學校都要用標簽劃分出一個高低貴賤。或許高考的志愿填報對你來說更像是一場“持幣購物”,考了多少分,就報一個對應的學校。有人因進入“985”“211”而開心不已,也有人因發(fā)揮不利,沒能進入名校而黯然神傷。但開始新的生活后,你應該明白,學校和學校間的區(qū)別在于歷史,在于學風,在于一代又一代人傳承下來的精神。離開這些,只是校名的不同而已。所以,重新去認識你即將讀書和生活的地方。要知道,即便貼著“學霸競技場”的重點大學也會有學渣的存在,而“名不見經(jīng)傳”的也會是臥虎藏龍之地。
同樣地,我們在拒絕被標簽的同時,更不應帶著“標簽”進入大學?赡苣阍且皇钤,但需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或許你覺得自己平淡無奇,但大學是個讓你發(fā)現(xiàn)興趣,培養(yǎng)特長的地方。步入大學,意味著走進新的一個階段,重新去學習、去發(fā)現(xiàn)、去成長,才應該是我們進入大學校門應有的心態(tài)。
準大學生們在步入大學前,總會通過網(wǎng)絡搜索自己將要去的城市、將要接觸到的不同省市的同學,了解風土人情即可,切不要盲信那些被人貼上的標簽。來自江蘇的同學就讀于福建一所二本高校,在她來到這所高校之前她覺得這是一個殘破窮困的地方,并不是很喜歡這所學校,兩年之后她對這個地方有了改觀。這所學?諝膺不錯,而且人情味也很濃重。當她意識到自己喜歡上這個地方時,她已經(jīng)快要畢業(yè)了,后悔自己太晚愛上這個地方。
標簽化的當下,小到一根針,大到一座城,都有它的標簽。人們習慣標簽化的當下,通過標簽它們可以迅速地了解一個事物,但他們也失去自己給這些事物定標簽的權利。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也許你的大學是別人眼中的重點大學,撕掉這層標簽,你會發(fā)現(xiàn)它的不足;也許你被調(diào)劑到的專業(yè)不是那么熱門,撕掉這層標簽,你會看到它的有趣之處;也許你所在的城市小的可憐,撕掉這層標簽,你會覺得小即便捷。
作為準大學生,應該學會撕去那些毫無意義的標簽。我們的大學,應該是屬于我們的樣子。我們活出的是自己的精彩,是被標簽以外的自由世界。